从蹒跚起步到跨步五洲 厦门特区航空产业建设者书写“特区速度”
40年前的高崎,和今天的翔安大岛,看起来并无多大不同——一望无际的沙丘,潮起潮落的滩涂,还有微咸的海风。不过,在这次战斗后,一群建筑工人将努力使飞机离开跑道,一个航空城市将会出现。
另外一个小组则通过舷窗俯视着地面。她们在高崎机场艰难地驾驶飞机,现在正准备在翔安机场跨过五洲。
建成21个月。
厦门高崎机场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假设说“四个特区,厦门是最需要机场的地方”,没有多少人会反对。那时,厦门的对外交通并不十分便利,被“八山一水”环绕,驾车多是崎岖的山路,乘火车进福建,再到厦门,需要在崇山峻岭间转悠一天以上。它使想投资的客商望而却步。
没了机场,谁来厦门?!一九八二年,厦门机场建设正式启动,全国各地的建设队伍涌向高崎海岸,总人数超过一万人,他们将要创造的,是二十一个月内建成机场的“特区速度”。
在此之前,王泽源曾是厦门机场副总经理,后来从上海调到厦门。”环境有多苦?吃喝睡觉都在工地上,吃完就放下碗筷工作,晚上搭上蚊帐就睡。洗完澡,找个铁桶看看,吊起来当淋浴.”他说,强大的动员,还体现在材料的供应上:一条浇筑跑道需要水泥,原本要运送到其他地方的一整列水泥,可以直接掉头运到厦门。
新公司注册资金仅5000元人民币。
1983年10月22日,厦门机场正式通航;1984年7月25日,厦门航空又添双翼。
厦门航空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拥有206架飞机的大型航空公司。厦航地图。
创业故事太多了。林莹如、吴忠良是厦航的创业元老,他回忆说,当时厦航的场地、房间、空地、空舱、注册资金都是借来的,借来的只有5000多元;租来的办公场地加起来不足60平方米,开会没有会议室,就在草坪上放着桌椅;唯一借来的是一辆破旧的吉普车,门边系着绳索;没有飞机,只能“借去生蛋”,没有空舱,也要排队等飞机送饭…
开创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这一创业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几代厦航人,塑造了厦航最重要的企业精神和光荣传统,也为以后的“厦航服务”和民航33年来的盈利记录写下了注脚。
第二期扩大规模的偿还高峰日利息50万元。
特区发展速度总是“出乎意料”,1989年,厦门机场旅客吞吐量跃居全国第6位,刚刚通航6年就达到饱和,各方都开始计划“二期机场要建多大”?
经多次协商,航站楼扩建工程的规模由原来的20000-30,000平方米扩大到60,000-80000平方米,但是大家还是觉得不够。”那时客运量年增长率为48%,规模必须适度超前,最后一批客运量为129,000平方米。王泽源的回忆
它还引出了一段令人兴奋的发展历史。1992年,当时的航空港以1亿多元资产自负盈亏,开始扩建22亿元工程,1996年还贷高峰时,每日利息高达50万元,公司帐面上最低时只剩200多万元,全员勒紧裤腰带,想方设法扛过最困难的时期,成功偿还了一笔大笔贷款。
所有这些都值得。厦门高崎机场于1983年通航,从最初的100万人次,发展到2019年的2741万人次,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之一。
世界级的枢纽机场。
大有落。
资源饱和带来的高崎机场发展瓶颈,让特区航空产业的未来,指向翔安。时至今日,在50多平方公里的厦门新机场片区内,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公路桥梁纵横交错,航空城交通“脉络”“骨架”日益清晰。
站在海旁,58岁的市发改委挂职市机场指挥部干部熊志斌眼睛一亮,“虽然是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但能够参建这座机场,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经历。参建莲花水库和灌口特色小镇的老党员说。
年旅客吞吐量近期达到4500万人次,远期达到8500万人次,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世界一流枢纽机场…这让市机场建设指挥部上下感到“功成身退,千载难逢”,另一方面,推进的复杂性也是“百年一遇”——2007年启动选址,2014年11月完成大安机场选址,前后八年;一次审批,需要经过国家发改、民航、国土、海洋、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人员一年跑北京30多趟,“人盯人”推进,最后分别立项,2019年5月、9月总规批准…
高崎是一个城市机场,但是在翔安大岛,却是一个建在机场上的“机场城市”,它的综合和系统难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土地使用,到海洋使用,再到配套的道路,轨道交通,电力和石油供应,以及航空工业和居民的生活设施……目前,新机场已经规划产生100多个项目,“项目之间有联系,任何工程都可能‘卡脖子’”。要想刺杀他,就得绣花。”市委常委、市机场指挥部干部杜鑫说。
时至今日,厦门航空已拥有206架飞机,执飞亚、欧、北美和大洋洲近350条航线,也正围绕着新机场积极筹划下一个五年——前几天,公司与翔安区签署了临空经济区产业合作协议,并积极推进临空经济区产业合作,明年,翔安机场将有2000多名职工家庭进驻,翔安生活圈又将有新一轮的跨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