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次的西南航空事件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这几天,航空圈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美国西南航空的发动机空中“爆炸”、飞机失压事件了。事件中,唯一一名死者是一名女性银行高管,当时坐在窗边的她被半个身子吸出机舱外,虽然被周围的旅客拽回,但最终还是伤重不治。
其实,正如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航空安全的进步都是依靠血的教训的累积,关于这起事故,我们也还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首先,请记住:不管什么时候,都请系好安全带。在高空出现航空安全事件的时候,安全带几乎就是维系你安全的最后一个屏障了。
安全带的存在,不仅仅是让你不被“吸出去”,在遇到气流颠簸的时候,它也能尽力让你待在自己的座位上,而不是在机舱内“漂浮”。不过,笔者觉得,这起事故倒可以帮助空姐们在未来少废口舌劝人系安全带。
另外,安全带也请系紧一点,很久之前我们曾写过1973年最离奇的空难:一人从万米高空消失 两年后再现身一文。与本次西南航空类似的是,当时那架DC-10客机一侧的发动机发生非包容性故障,碎片击穿了舷窗,导致窗边一名旅客被吸出遇难。
1973年,美国国家航空27号航班的DC-10客机3号发动机在高空爆炸。碎片击破了舷窗和机身
但当时可以确定的是,该事件中的遇难乘客实际上是系了安全带,不过安全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名乘客由于独自坐一边,直接被吸出窗外,而遗体则在2年后才被发现。
在地面被发现的西南航空涉事客机零件碎片
第二点,请多看看空乘们在起飞前做的安全演示。
这次西南航空在高空发生失压,随后机上氧气面罩落下。但有乘客抱怨,戴着氧气面罩也很难呼吸。
不过事后拍摄的照片显示,大家戴氧气面罩的样子千奇百怪。有只罩鼻子的,有只罩嘴的,概括来讲,他们都戴错了。
事实上,在起飞前空乘的演示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应是把口鼻都罩入氧气面罩中,另外,后面的松紧带也需拉开,再老老实实的套在后脑勺上,能紧一点就紧一点。这有点像平常大家戴3M口罩,本质是为了减少漏气的可能。
在高空中发生缺氧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不好好戴氧气面罩,人或许能在几分钟内失去意识,如果飞机没有及时降落到合适的高度,那么缺氧甚至能给旅客带来永久的损伤。
第三点,不要纠结飞机坐哪才安全了,事实证明,真出现事故,哪都可能不安全。
之前曾有各种论调,我们可以简单例举下:有说坐紧急舱门旁安全的,说是方便逃跑;有说坐中间翅膀旁安全的,说是这里是飞机最坚固的位置;有说坐机尾的,说离地远。
此次事故乘客座位就在机翼附近,这个位置在触地事故发生时且飞机没有爆炸时的确算存活率较高的一个地方。但是,在出现事故之前,没人知道这个事故是怎么样的,就像这起事故中,人被吸出就难以挽救了。所以探讨坐哪意义并不大,不如老老实实遵守航空规定来得实在。
2011年,西南航空曾出现的一起失压事故。当时,涉事的737-300机顶蒙皮被“掀开”一个小口
第四点,真的不要觉得欧美航企飞安会比中国航企好。
很多人依旧抱有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心态,但客观讲,中国大陆绝对是世界上民航安全系数最高的地区之一。
美国航企有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平均机龄比较大,比如这次出事的西南航空737-700就有17.8年机龄。虽然说机龄大保养好也可以继续飞,例如对岸那几架20多岁的麦道-82,若非台民航部门不让了,可能还要再战个几年。但从安全性上讲,是肯定不如新飞机的。
而且,从违规被罚记录上看西南航空也称不上好,借用航空博主翼尖小翅 的一条微博大家或许能体会一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类似的非包容性故障西南航空是经历过的,如果加大对涉事发动机的排查,或许能避免此事的发生。
最后一点,相信你们的机长和乘务,他们受到的训练能保证,在大部分恶劣情况下,将你平安带回地面。这一点,不论不国内国外,都是如此。
航空之家 mall.aerohome.com.cn
本文链接地址:从这一次的西南航空事件我们可以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