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希明委员:民用直升机产业得“败虚火”
直升机是我国军民融合的典型产品,目前很多地方和机构都在关注和力推民用直升机产业的发展,这让从事直升机研发工作34年的航空工业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委员感到欣喜。
能高效完成抢险救灾、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工作的直升机,在我国独有的复杂自然环境和目前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现状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吴希明6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我国民用直升机的市场保有量约为400多架,据测算,未来10年,这一数值有望攀升至4000多架。
尽管前景可期,但对目前民用直升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乱象,吴希明表示深深的担忧。他指出,一些地方出现的以发展直升机产业之名行圈地之实,建了好几年的直升机企业却没有真正生产一架产品,或投入巨资只是和外国公司建其直升机的组装工厂的现象值得警惕,这将对我国直升机产业的良性发展构成威胁。
事实上,全世界目前可以正常运营的直升机厂家总共只有个位数,欧洲多国都在协调组合以确保该国直升机产业生存和良性发展。在吴希明看来,我国直升机产业发展同样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安排。“我国民用直升机目前所占国内市场份额仅为10%,还相对弱小,如果不加以保护,任由国际直升机行业巨头在中国市场跑马圈地,国内民用直升机产业将难以生存和壮大。”
直升机产品是各种先进高端技术的综合体现,“大投入、迟产出,晚回报”是这一行业的特点。对此,吴希明具体说道,直升机一个型号的配套厂家数以百计,从研发到取得适航证需5到10年,这还是指很小且简单的型号。
与此同时,民用直升机研发、生产和使用有很严格的适航标准,必须进行长期、大量的多产业协作建设和工程积累,构建严格的研发、生产和售后运营管理体系才能形成有效的民用直升机产业。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直升机行业和我国国家相关行业发展的协调沟通机制,全面正确把握我国不同时期对直升机的需求和它能起的不可替代作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布局。”吴希明建议。
另外,从技术路线来看,尽管直升机是一个用途广泛的产品,但其产品构型和任务需求密切相关。世界上的直升机目前基本都是以低海拔任务作为设计目标,没有一个完全适合中国环境,特别是无法完全满足我国高海拔复杂地区急需的各种直升机应用要求。
吴希明以赫赫有名的俄罗斯米26直升机为例说道,该机针对平原地区任务研发,在汶川大地震堰塞湖抢险中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在我国西南高原等急需直升机的地区,执行300公里范围内运输货物能力基本为零。在同样条件下,吴希明目前牵头论证的重型直升机发动机与米26配置相同,但可运输至少5吨的货物,可以很好地完成目前交通尚欠发达的高原地区建设和发展的相关任务。“最适合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设需要的直升机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研发。”吴希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