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齐俊桐
“当前,无人机发展正呈蓬勃发展之势,各项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一名2004年就从事无人机研发的科研老兵,我见证了民用无人机一项项创新成果从研发、试验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齐俊桐简介
齐俊桐,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现任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无人机前沿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多年来带领团队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并迫切需要解决无人直升机自主飞行控制技术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863、973 等项目 40 余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等奖励。
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都期盼迎来下一个十年的腾飞。而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创新,更离不开创业者的不断涌现。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时候,作为通航人士,我们希望“双创”这个口号不只是停留在互联网行业,它应该也可以成为通航下一轮发展的精神动力。那么通航目前的创新创业环境如何?如何为通航的双创打造更好的环境?中国通航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为了理清这些问题,通航在线发起#通航创新创业大讨论#,本期研讨,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齐俊桐,他将与大家分享对通航双创的观点与看法。
记者:近年来,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民用无人机产业的热情高涨,但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监管有趋严的态势,您如何判断未来几年民用无人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齐俊桐:我认为,未来民用无人机行业整体将呈现稳步向前,朝更智能、更垂直方向发展。首先,随着民用领域,人们对无人机价值的认知逐步加深,在传统农业植保、电力勘探、救援、物流快递、森林防火、警用等领域的潜在需求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加速与无人机融合发展,大大推动了无人机智能化的深入研发。无人机从最初单打、一点开花,到目前已成为与AI、物联、大数据等技术融合的井喷产物。当然,未来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关键还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推动,我相信随着低空空域逐渐被放开,民用无人机未来将呈现有序、节制、规范化的良性发展状态。
记者:作为无人机领域的科技专家,您如何评价国内近些年在民用无人机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有哪里突破或者不足?
齐俊桐:当前,无人机发展正呈蓬勃发展之势,各项技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一名2004年就从事无人机研发的科研老兵,我见证了民用无人机一项项创新成果从研发、试验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举例来说,由一飞研发的大型无人直升机飞行平台—MQ300,突破了传统小型无人机载重、航时、飞行高度等的缺点,已实现起飞重量300kg, 最大续航时间4h,定点悬停位置保持精度1m以内,全自主航线飞行模式下,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40km/h。这个大型无人直升机平台,搭载地质勘探设备,可在陆地、海上等多种环境下完成相关技术验证及设备性能提升等,这项创新成果,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属前列。
我认为每一个创新成果的不足,都源自未来对这项成果的不断超越,未来无人机的故事,其实才刚开始。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一飞智控。作为一飞智控的领头人,您如何保持企业的创新活力?
齐俊桐: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 年正式成立,是一家专注于空中智能运输运载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机物流运输、空中自动驾驶载人运输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目前相关技术及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核心研发团队由原中国科学院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队伍组建而成,自2004年起开始核心技术的积累,率先提出为无人机造“大脑”的概念,曾被世界权威期刊评为“中国唯一、全球前十有影响力的飞行机器人研发团队”。
谈及企业创新活力,我认为,一个企业要长远、健康、良性循环发展,企业模式管理创新是灵魂。一飞创立以来,也始终奉行这个信条。首先,作为技术研发型公司,我们始终把技术革新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一飞,三年时间,从致力于无人机研发大脑,到如今专注空中智能运输领域的升级转变,我认为这正是得益于企业对前沿战略的高度思考。此外,一飞提高行业高级别人才待遇,重金打造现代化的研发基地,每年在北航、南航等著名高校都有大型校招活动,一飞,正从实际行动为企业未来人才库注入创新因子。
记者:由航空工业主办的“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您是否关注此项赛事?作为初创企业杰出代表,您如何评价本次大赛的意义?
齐俊桐: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国通航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赛事,在业内影响力很大,我对这类赛事十分关注。2017年,一飞作为无人机企业代表,有幸参与了2017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创新创业大赛,并凭借一飞空中无人化作业方案及服务项目,进入决赛并获奖。我认为,中国通用航空创新创业大赛,相比其他行业专业盛会,它的意义、影响更广泛,它更像一个通航产融深度结合的赛事投融资平台,致力于为中国通航产业创新发展,为项目、资本、市场搭建的桥梁,为企业提供了与行业小伙伴直接对话的机会。
记者:您认为当前中国通用航空产业(或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痛点在哪里?您最期待出现什么样的创新创业项目?
齐俊桐:中国通航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个发展还处于一个积蓄期。我认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克服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在国家政策层面持续释放有利于促进行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尤其低空空域政策进一步放开落地,极为关键。其次,集聚资本是通航产业发展急需的柴火。然而,资本寒冬在通航领域仍存在,尤其对中小民企影响更甚。此外,人才也是制约通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致力于通航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力度目前相对薄弱,多地都已经上演人才大战。
身为通航领域的一名老兵,我十分期待这个行业能涌现出更多技术含量高、拥有现实或潜在市场前景、能对通航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最好是能通过持续的发展投入,能在未来形成一套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商业模式。
记者:作为过来人,您认为中国航空领域的创新、创业者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对于希望进入或者已经在无人机领域从事创新创业的后来者,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齐俊桐:我认为,在中国航空领域的创新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创业的天花板已经出现苗头。首先,后来者在资金和技术实力方面较弱,对于技术依赖性更强,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创业,没经验、没技术,这样很难有机会拼过行业巨头企业。市场与资本考量的是如何通过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帮助一个项目或一个企业从“蚂蚁”变成“大象”。就目前中国航空领域而言,一些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已逐步奠定了行业基础,选择在这个领域创业是从“0”到“1”的一个过程,需要跨过更多的行业大山和大海。
因此,我也建议那些准备创业或现在在开始创业的朋友,在通航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并不是凭一腔热血和把一个好的故事说好就能打动市场和投资者,尽快给自己的一“技”之长和项目增长做一次“体检”,突破自身的天花板瓶颈,打开格局与思路,明确目标与计划。